解签人

健源的出发点:我是在新加坡长大的。从小时候开始,我就会和我的A ma(外婆)一起去四马路的观音庙拜拜。有疑问的时候,当然会在拜拜后求签。只是,签中的字句实在太深奥了,且有其特殊的语境,势必会找解签人解签。因此,“解签人”当然是我的首选研究对象! 我跟黄先生的合照

访问对象简介:
姓名:(自称)黄居士
年龄:七十三岁
籍贯:福建人
户籍:土生土长新加坡人
在四马路带了多久:近乎一辈子
教育背景:华校生(1950年代),十五岁停学
职业:解签人,但同时也懂运程、明理…

报告
“解签人”这份职业在时下还有它的功能吗?
根据我们的观察,是有的。
首先,与解签人的访谈极具民间教育作用。黄先生在替我解签的同时,时不时的套入“你就像块木头一样”,“你做事不可以失败,失败了就没心了”的话。这背后的用意当然就是鼓励听着做人应该灵活变通,才不致于吃闷亏,以及凡是都需要坚持到底,不能轻易放弃。因此,解签人在此所做的,不仅是指点迷津,更是在教做人的道理,社会的生存之道。这对生活在现代化的新加坡的我们而言意义非凡。或许解签人所提供的意见稍微笼统、概括,但至少这些建议是受用的。

他在四马路提供了一辈子的服务,这是否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权威性”?
当我问及为什么他一直都留在四马路时,黄先生的答案是在逗趣:“我在这里做得稳了,要是我东跑西跑人家找不到!”这样的说法其实再现了解签人在这个社会的意义。一方面,它若隐若现,平时不出现在你的生活,但你需要它的时候,他却会在那里等着你。而且,解签人所提供的服务可以说是相当特殊的。解签人在替我解签时,借故教我一些做人的道理,随之在我眼前把索求到的“下签”化掉。无论是这个动作或是这项服务本身背后的意义,解签人一律为他的顾客提供往常在日常生活中所欠缺的安全感,从而达到安抚的功能。这么一来,解签人所扮演的角色似乎就不再是那么的可有可无了:他凭自己的一门手艺建立一种影响力,再通过这种影响力为疑惑的顾客服务。他实际上有能力操作新加坡社会上一定的人群。

解签人会说英语!!
可能跟家里的A Ma 相处久了,非常习惯老一辈的人因为欠缺、或 没受过英语教育,因此完全不会说英语。所以,黄先生在为我们服务时突然暴出一句英语,而且是正确的使用,简直把我吓傻了:(指着巧慧)“你不可以给别人Control的。”我想,我对老人都不会说英语的刻板影响大概是因为我所接触的老人都不说英语。相比之下,仍然在四马路求存的解签人当然需要与时并进,在话语间时不时套一两个英文词儿,才能让客人对他产生认同感。这当然就和我家里的A Ma形成强力的对比:虽然我的A Ma也非常希望学会些许英语,但每当她说出那一两个发音非常不标准的英文词儿的时候,就惹人笑意;仍在社会上服务的解签人当然则基于现实需要而学会应用些许英语——这是我第一次从一位老人的身上感觉到社会的现实性与英语的功利性。




解签人与四马路
因为有人求签,才需要有人解签。几次走访四马路和黄先生的摊位下来,不难发现黄先生的顾客群老少皆是。无论是(像我们这样的)学生、工作人事、家庭主妇、游客,应有尽有。当然,解签人作为一份职业仍然能存在新加坡的社会上,主要是因为观音庙在四马路,而且很多人慕名而来或拜拜或求签。因此,四马路的观音庙以及连带的职业(包括解签人)其实已成为新加坡独特的一种市井文化。或许只要有可以求签的庙宇的地方就会有解签人。但是,在我们其中一次走访四马路时我却有了另一种体会。那天刚好是初十五(以华人传统而言,初一和十五是求神拜佛最好的时候),因此四马路人山人海,我访问的解签人黄先生当然也忙碌不已。这和我们之前于周日(weekday)在四马路所看到的情景真的很不一样。专程来四马路观音庙上香的人多了,来摆摊卖艺的人也多。当天看见了多很多摊的解签人。也许在摆摊的人而言,这只是商机。但是,这已渐渐形成另一种文化气息:在特定的日子(初一、十五、周末、以及其他重要的宗教、族群节日)四马路会跳脱平日的平淡,进入一种嘉年华的状态,为这条街注入不少生气。
经过这么多年,“四马路”早已从一条单纯的马路,变身成为聚宗教、族群、和市井文化于一身的一条街。解签人当然是这里不折不扣的一分子。

黄先生耐心的为我解签
平日的四马路

农历初十五的四马路——人山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