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马路之综述

本博客的建立,是源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的一个课程——HC363 《新加坡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建立。博客内容主要是该课程的期末专题报告。

该博客的博主是为以下四人:刘晓义、陈巧慧、黄于桑、徐健源。我们都是该课程2009年度的学生。

专题报告我们选择的题材是位于新加坡中南部、俗称四马路的滑铁卢街。选择这条马路作为我们的作业对象,其实出发点都是相当个人的

晓义在进入大学之前,曾经在四马路上工作了三年的时间,几乎天天都要走过这条路;
巧慧刚来新加坡就慕名去观音庙,还在四马路买了在新加坡的第一杯冰淇淋;
于桑的新加坡亲戚住在四马路OG对面,每回来新加坡都会到四马路来走走逛逛;
健源从小就和阿嫲到观音庙拜拜,有疑惑时还去求签,签太深奥了还会去解签。


Waterloo Street(滑铁卢街)是这条街道的官方名字。我们尝试以一个非官方的、边缘性质的、草根的角度去了解这条马路,因此将该报告称作“四马路众生相”。

四马路据说已经热闹了整整一百多年,也一直拥有它自己一份由于人民生活而塑出的独特氛围。这里有不少历史悠久的建筑。兴都庙与观音堂不过数步之遥,其他历史悠久的建筑还包括以前的滑铁卢小学和史丹福小学,还有东南亚大酒店。这两所小学如今已经成为史丹福艺术中心。
然而吸引我们的不只是这个空间,而是存在这一空间当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除了慕名前来参观两间古庙的游客和当地居民,其实谁都有可能在这里出现。其中,最为吸引我们的,是这里存在着的许多不为他人所关注的职业。卖花人、补鞋匠、冰淇淋小贩、街头艺人、按摩师、传统裁缝、气功治疗师傅、解签人……他们共同形成了四马路独特的风景。正因为有这些人物的存在,使得四马路即使在1998年在市区重建局的计划下辟设行人广场之后,仍存在着自己最原始和独特的氛围和生活。

生前在史丹福艺术中心工作的戏剧大师郭宝崑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生活?去楼下(四马路)走一圈,那些都是生活。”在做报告的期间,我们数次仔仔细细地走过这条路,深切地感受到这句话的涵义。在这里,你的确能看到、听到、感受到许多在新加坡其它地方感受不到的生命脉动。

能够顺利完成这份作业,我们要感谢接受我们参访的各行各业的人士;也要感谢我们的老师柯思仁博士的指导。博客中的部分文字和图片经由网络搜索而来,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自当注明出处或者取下。

祝您浏览愉快!